当前位置: 首页 > 安全生产

企业必读:安全生产中的这些‘小事’可能构成犯罪

时间:2025-09-16 15:44阅读:
企业安全生产中的"小事"可能构成刑事犯罪。本文解析常见违法行为、刑事责任认定标准及防范措施,帮助企业规避法律风险,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安全生产领域的刑事犯罪并非仅针对重大事故。即使未造成实际损害,某些违法行为本身就可能构成犯罪。《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的危险作业罪,明确将"具有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现实危险"的行为入刑。这意味着,即便没有发生事故,只要存在重大风险,就可能追究刑事责任。

常见的企业安全生产刑事风险点包括: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危险化学品存储不当、安全设备缺失或失效、隐患排查整改不到位等。某化工厂因未取得相关许可证擅自生产危险化学品,负责人被以危险作业罪判处有期徒刑;某建筑公司因塔吊司机无证操作,虽未造成事故,但仍被追究刑事责任。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认定标准也值得关注。根据司法解释,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重伤三人以上即达到立案标准。许多企业管理者认为"小事故"不会涉及刑责,这种认知极其危险。某机械加工企业因未及时更换老化线路,导致员工触电身亡,企业实际控制人因重大责任事故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

安全生产管理中的"纸面整改"现象尤为突出。不少企业虽然建立了安全制度,但执行流于形式。司法实践中,这种"形式主义"安全管理的企业,在发生事故时往往被认定为主观上具有过失。某物流公司仓库火灾造成重大损失,调查发现虽然定期开展安全检查,但隐患整改记录造假,最终多名管理人员被追责。

企业必读:安全生产中的这些‘小事’可能构成犯罪(图1)

企业规避刑事风险的关键在于建立实质性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一是要确保特种作业人员100%持证上岗;二是要建立隐患排查治理的闭环管理制度;三是要完善安全生产投入保障机制;四是要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培训;五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修订的《安全生产法》进一步加大了处罚力度,事故罚款最高可达1亿元,对主要负责人的罚款最高可达年收入的50%。同时建立了安全生产公益诉讼制度,检察机关可对违法行为提起公益诉讼。

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都需要警醒。在司法实践中,即便不是直接责任人,但对安全生产条件投入不足、管理监督缺位的高级管理人员,也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某矿业公司事故案例中,虽然总经理长期在国外,但因未履行安全生产职责,仍被判处有期徒刑。

安全生产刑事风险防范需要做到三个转变:从注重事故处理向注重事前预防转变;从被动合规向主动管理转变;从部门负责向全员责任转变。建议企业定期开展刑事合规审查,建立安全生产刑事风险预警机制,将刑事法律风险防范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最后要强调的是,安全生产没有小事。每个看似微小的隐患,都可能成为刑事犯罪的诱因。企业应当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真正将安全生产放在首位,这既是对员工生命安全的负责,也是对企业自身发展的保护。

显示全部

收起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首页 | 律师 | 联系 | AI咨询 | 返回顶部

京ICP备10040864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