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
互联网      + 全国专业刑事律师服务平台         首页
网站导航
移动正义刑辩网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罪名大全 > 渎职罪 > 放纵走私罪

放纵走私罪

阅读数:2713人       分类:渎职罪       时间:2020-12-20 15:28:27

放纵走私罪_放纵走私罪概念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文   第四百一十一条是关于放纵走私罪及处罚的规定。根据本条规定,构成本罪的主体为海关工作人员。这里的“海关工作人员”是指在我国海关机构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海关机构”主要是指国务院设立的海关总署以及在对外开放的口岸和海关监管业务集中的地点,设立的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海关机构。徇私舞弊、放纵走私”是指海关工作人员为袒护亲友或徇其他私情私利,违背法律,对明知是走私行为而予以放纵,使之不受查究的行为。既包括明知是走私货物而私自放行,也包括应当没收走私货物、物品、违法所得而不予没收,应当予以罚款的不予罚款;既包括放纵走私犯罪分子,也包括放纵不构成犯罪的走私行为人。

放纵走私罪_放纵走私罪立案量刑标准

犯本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是指放纵重大的走私犯罪分子;放纵走私给国家造成特别巨大的经济损失等。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放纵走私犯罪的;

2、因放纵走私致使国家应收税额损失累计达10万元以上的;

3、放纵走私行为3起次以上的;

4、放纵走私行为,具有索取或者收受贿赂情节的;

5、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放纵走私罪_放纵走私罪构成要件

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海关监管制度。

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海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放纵走私,情节严重的行为。海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行为,首先必须是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的。所谓利用职务之便,是指利用职权或者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职权是指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利;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是指虽然不是直接利用职权,但是利用了本人的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

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即海关工作人员。

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是出于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徇私舞弊行为是违反有关法律规定的,明知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而对这种后果的发生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过失不构成本罪。至于行为人的犯罪动机是徇私,有的是为了贪图钱财等不法利益,有的是因碍于亲朋好友情面而徇私舞弊,有的是出于报复或嫉妒心理而徇私舞弊等。

放纵走私罪_放纵走私罪司法解释

1、本罪与走私罪共犯的界限。

海关人员与走私犯罪分子事先通谋,故意使走私行为得逞,其实质上是海关人员和走私犯罪分子共同实施的犯罪行为,只不过分工不同,故应当以走私罪的共犯论处。“事先有无通谋”是区分本罪与走私罪共犯的界限。如果海关工作人员与走私分子事前已相互通谋并互相勾结实施走私行为的,则构成走私罪的共犯。

2、放纵走私过程中的受贿行为的性质界定。

对于海关工作人员在放纵走私过程中,收受或者索取走私人财物,但并无走私之共同故意和行为,有关司法解释规定其行为构成放纵走私罪和受贿罪,应该实行数罪并罚。但另有人认为,这属于牵连问题,应该按照重罪吸收轻罪的原则,按刑罚较重的罪来定罪处罚。理由是收受或索取走私人财物这一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放纵走私,也就是说收受或索取贿赂是放纵走私的一个客观要件,所以,对放纵走私的这一客观行为只能作出一次评价,而不能作出重复评价。

3、本罪与玩忽职守罪的界限。

海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对应当发现的走私行为没有发现,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以玩忽职守罪处罚。两罪主要区别在于:本罪的主体只能是海关工作人员,而后罪的主体不仅包括海关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而后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

标签: 犯罪   司法认定   刑法           所属分类: 罪名大全 | 渎职罪
本文链接:https://www.lvs995.com/fzzsz.html
相关罪名推荐
放纵走私罪相关资讯推荐
北京市刑事律师推荐 更多

高效  精准  服务

专业刑事法律问题咨询

在线咨询

本地律师,一对一在线咨询

最新资讯

学知识

放纵走私罪

关注我们

找律师

找全国刑事辩护律师

咨询律师

在线免费咨询刑事律师

推荐律师

推荐全国专业刑事律师

登录 注册
     站点地图     热点罪名     关于我们     律师加盟     加盟须知     会员专享     网站地图     合作机构     律师登录    

刑事律师

正义刑辩网

服务热线

010-86221715

全国专业刑事律师服务平台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微信客服

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北京浩博正义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80283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831号